海洋生物小知識:僧帽水母其實不算是水母
- Simba Lee
- 9月30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已更新:10月1日

僧帽水母其實嚴格來說並不是單一隻「水母」
僧帽水母(葡萄牙戰艦)其實是一個包含水螅體及水母體的群落,頭部呈現藍色,觸鬚像塑膠帶。若人類碰觸到會造成劇烈疼痛,傷口會呈現紅色鞭痕,有時候大量漂上海岸,擱淺於沙灘,會對泳客造成大量傷害。
僧帽水母(Portuguese man o’ war, 學名 Physalia physalis)
中文名稱:葡萄牙戰艦、海上浮艦、水母風帆,
分類:水螅綱(Hydrozoa),不是單一生物,而是「共生體」,是一種由多個「群體個體」組成的管水母類(Siphonophorae)。
基本特徵
外觀:最顯眼的是牠藍紫色、能漂浮在水面的「氣囊」(浮囊),像一頂小帆船,因此有「藍色艦隊」的稱號。
組成:不是單一生物,而是由不同功能的「多形個體」(polyp)聚合而成,彼此專責消化、捕食、繁殖或漂浮。
觸手:長度可達 10–30 公尺,上面布滿具毒性的刺絲胞。
分布
廣泛分布於熱帶與亞熱帶海域,包含大西洋、印度洋、太平洋。
常隨洋流或季風漂到海岸,因此在夏季或颱風過後,容易在海灘上看到。
僧帽水母在台灣雖然不像澳洲或加勒比海那麼常見,但因為牠會隨著黑潮與季風漂到台灣周邊,所以幾乎整個台灣海岸都有機會看到牠的蹤跡。
台灣曾出現紀錄地點
北部:基隆、東北角(福隆、龍洞)、宜蘭外海
東部:花蓮、台東海岸線
南部:墾丁、大鵬灣
離島:澎湖、綠島、蘭嶼都有零星通報
出現時機
多在 夏季至初秋(6–10 月),尤其是 颱風過後,海漂生物容易被帶上岸。
沙灘遊客有時會發現牠們被沖上海灘,看起來像一個漂亮的藍紫色氣球,但千萬別碰。
僧帽水母最廣為人知的就是它的毒性很強,曾經有過使人致死的案例,如果不小心碰觸到的話,該怎麼處置呢?
毒性與危害
毒性極強:即使水母已死亡,觸手上的毒絲仍能釋放毒液。
對人影響:被蜇到會造成劇烈灼痛、紅腫、水泡,部分人甚至會出現 呼吸困難、心律不整或過敏性休克。
死亡案例雖少見,但對小孩、老人或過敏體質者風險較高。
急救處理
離開水面,避免溺水。
勿用淡水沖洗(會刺激刺絲胞再釋毒),可用海水沖洗。
嘗試以 塑膠卡片或夾子刮除觸手殘留。
之後可用 熱水(40–45℃)浸泡 20 分鐘緩解疼痛。
若出現呼吸困難或心律異常,務必 立刻送醫。


留言